不久前,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將當前定向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簡稱“定向降準”)政策拓展至統一對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達到一定標準的金融機構實施。對此,有市場觀點認為這一舉動意味著中國貨幣政策開始轉向“寬松放水”。然而,在大多數業內人士看來,此次定向降準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為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提供正向激勵,從而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因此,定向降準本身并未傳遞所謂的“放水信號”。
貨幣釋放相對有限
貨幣政策是否轉向寬松?既要看政策本身的內容,又要看實際釋放的貨幣數量。
根據央行最新政策,凡前一年普惠金融領域的貸款余額或增量占比達到1.5%的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可下調0.5個百分點;前一年相關貸款余額或增量占比達到10%的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可下調1.5個百分點。其中,普惠金融領域包括單戶授信小于500萬元的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經營性貸款、農戶生產經營貸款、助學貸款等。
對于“此次定向降準將會帶來近萬億元貨幣放水”的觀點,多數機構并不認可。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指出,定向降準一直都存在,這次雖然改變了一些標準,但標準并未大幅下降,其可以釋放的流動性有限,因而絕非“大水漫灌”。國金證券則認為,本次定向降準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釋放流動性,而是為了更加優化信貸結構,激勵商業銀行增加普惠金融貸款。具體來看,盡管定向降準可能增加流動性供給,但央行仍可通過其他渠道回收貨幣以保持流動性總體穩定。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從某種意義來說,定向降準的公布意味著在不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短期內全面降準將不會出現。”董希淼說,此次定向降準是一種結構性的流動性調節,并不意味著中國貨幣政策轉向。
優化結構用意明顯
那么,定向降準的原因是什么呢?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市場化機制之下,大型商業銀行往往缺乏對普惠金融客戶的信貸投放動力。一方面,政府不可能專門發布行政命令;另一方面,僅僅依靠社會呼吁又很難起作用,這就需要央行在貨幣政策執行上更加細化,采取一定的鼓勵引導措施。
央行有關負責人在對此次定向降準進行解讀時強調,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政策并不改變穩健貨幣政策的總體取向。此次政策強化了普惠金融領域貸款投放的正向激勵機制,有助于促進金融資源向普惠金融傾斜,優化信貸結構。該負責人同時透露,下一步央行將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為經濟穩定增長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結構性的問題需要用結構性的貨幣政策來解決。定向降準雖然會有一定總量效果,但本質上依舊是一種結構性的貨幣政策。目前,定向降準考核及存款準備金率動態調整已實施3年,此次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是對前期考核辦法的優化調整,旨在提高定向降準的精確度和有效性,有利于對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業務形成正向激勵,引導資金投向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從而促進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支持實體主題不變
金融發展依靠實體,實體轉型借力金融。事實上,實體經濟轉型在為金融提供更多機遇的同時,也對金融業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中國流動性處于‘緊平衡’狀態,這是去杠桿的需要。但同時,流動性‘緊平衡’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實體企業融資成本的上升。這其中,小微企業、‘三農’、扶貧等普惠金融領域‘融資難、融資貴’這一結構性問題受到了政策制定者的格外關注。”曾剛說。
曾剛進一步指出,此次普惠金融定向降準覆蓋了幾乎所有類型的商業銀行,一方面將有利于緩解中小銀行的流動性緊張,另一方面將引導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加大普惠金融信貸投放,從而緩解普惠金融的融資問題。如此一來,既可以為去杠桿本身創造相應的貨幣環境,又可以避免去杠桿對小微企業、農村金融、創新創業、扶貧助學等信貸投放形成負面擠出。
專家普遍認為,當前中國實體經濟的重點任務是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因此對貨幣政策制定和實施產生了更多結構性需求。而在根本上,中國貨幣政策服務實體經濟的主題則始終沒有改變。
電話/傳真:0351-8224667
電子郵件:sxssdsh@163.com
郵政編碼:030006
聯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長治路
306號火炬創業大廈C座15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