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南海紫光閣向新聘任的國務院參事何秀榮、石勇、何茂春、柯錦華、徐憲平、忽培元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劉彭芝、葛劍雄、張勝友、王明明頒發聘書。
作為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館館員,他們也被稱作是國務院的“高參”。那么此次聘任的這10人都有什么來頭?
6位國務院參事:研究領域集中在經濟、信息技術和哲學
記者注意到,新聘任的6位國務院參事中,徐憲平曾擔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何秀榮、何茂春為經濟領域專家,石勇、忽培元擅長數據信息研究,柯錦華專長為哲學研究。
公開簡歷顯示:
何秀榮是國務院特別津貼專家、農業經濟領域知名專家,現任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館長。
石勇現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教授,博士導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助理。
何茂春為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國際關系學系教授、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柯錦華的主要學術專長是西方哲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哲學室主任。
徐憲平,管理學博士。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忽培元長期從事政策研究和調查研究工作,曾任國務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司長。
4位文史館館員:其中兩人多年前被聘為國務院參事
據中央文史研究館網站介紹,文史館成立于1951年,是國務院領導下的具有統戰性、榮譽性的文史研究事業單位,其宗旨是敬老崇文。
此次新聘任的4位文史館館員,劉彭芝為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校長,是北京市數學特級教師現為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會長,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咨詢專家;葛劍雄曾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現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張勝友現為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國際筆會中國中心副會長,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王明明是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
其中,劉彭芝、王明明分別于2009年、2011年被聘任為國務院參事。
小鏈接:
參事制度從哪兒來?
作為兼具統戰性和咨詢性的政府“智庫”,國務院參事室在新中國之初就受到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
1949年年底,時任總理周恩來親自主持遴選任命了32位政務院(1954年改稱國務院)參事,從而寫下了新中國參事工作的第一筆;1988年,國務院58號文件出臺,改革了參事任職辦法,參事聘任制由此開始。
2009年11月2日公布的《政府參事工作條例》為政府參事及其機構的發展進一步提供了法律法規上的保證,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條例》指出,參事室的主要職責是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咨詢國是、民主監督、統戰聯誼,參事由國務院總理聘任。
參事都是哪些人?
國務院參事的調查研究、建言獻策,與中國的發展和轉型密切相關。
1991至2001年,在國務院總理聘任的18位參事中,有王士卓、吳灝鑄等14位出身地質、航空、建筑等自然科學領域,當時中國正推進電站、電網、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2007年,時任總理溫家寶提出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此后,李慶云、胡本鋼、夏斌等金融領域專家被納入國務院參事室。
2011年4月14日,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李烈以小學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成為國務院參事,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事實上,在“十二五規劃”的大背景下,教育體制改革已經成為中國轉型的重要一環,當年聘任的8名參事大多是具有“創新社會管理”背景的專家。
國務院參事多數是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也有中共專家、學者和富有宏觀管理經驗的領導干部,多為各領域的“德、才、望”兼備之士。
中央文史研究館是什么機構?
對于有些讀者來說,中央文史研究館也許會相對陌生,那它究竟是個什么機構?根據官網介紹,中央文史研究館是黨和政府為團結和安排老年知識分子而設立的、具有統戰性和榮譽性的文史研究機構。它的宗旨是"敬老崇文"。館長、副館長、館員由國務院總理聘任。受聘者都是耆年碩學之士、社會名流和專家學者。
中央文史研究館是毛澤東同志親自倡議設立的。北京解放前夕,毛澤東在石家莊對他的師長符定一說過,共產黨對德高望重、生活困難的老學者的生活應有一個安排, 要設一個機構。1949年12月2日,毛澤東致柳亞子信中又提到“文史機關事”已交周恩來總理辦理,“便當詢之”。之后,毛澤東、周恩來請符定一、柳亞子、章士釗諸位先生參加籌劃事宜,并指定林伯渠、齊燕銘同志負責辦理此事。1951年7月29日,政務院副總理董必武鄭重宣告"政務院文史研究館成立"。符定一為第一任館長,葉恭綽、柳亞子、章士釗為副館長。
1958年符定一館長逝世后,由章士釗繼任第二任館長,又增聘各地名流徐森玉、陳寅恪、沈尹默、邢贊亭、謝無量、商衍鎏為副館長。1974年楊東莼繼任第三任館長。1980年葉圣陶繼任第四任館長。1989年蕭乾繼任第五任館長。1999年啟功繼任第六任館長。現任館長為袁行霈。副館長一職,自1986年至今,先后由蕭乾、吳空、啟功、王楚光、袁行霈相繼擔任。
10位“高參”簡歷:
何秀榮
籍貫浙江杭州市,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別津貼專家、農業經濟領域知名專家,現任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館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農林經濟管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及常務理事、中國市場學會常務理事、農業部農業經濟咨詢專家、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特邀專家,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特聘專家、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市高校圖書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農業圖書館協會副會長及常務理事,《中國農村經濟》、《農業經濟問題》、《林業經濟問題》、《中國農業大學學報》、《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雜志編委和農業部《中國農業貿易發展報告》編委。
曾擔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國務院學位辦全國自學考試委員會經濟管理類專業委員、農業部畜牧獸醫司專家顧問組成員、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專家組專家、農業部外國文教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
石勇
1956年8月生,現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教授,博士導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助理,中科院“百人計劃”獲得者。
1999-2003年任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信息科學和技術學院查爾斯-瑪格麗德姆信息技術杰出講座教授、系主任和數據挖掘實驗室主任。1996-1998年任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信息科學和技術學院副教授, 1991-1996年任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管理學院助理教授。他于1982年獲得中國西南石油學院數學學士學位,1983年就讀于中美兩國政府合辦的中國科技管理培訓中心(大連理工大學)MBA,1991年獲得美國堪薩斯大學管理科學和計算機系統博士學位。
石勇獲2004年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獎勵(研究生院),2001年中國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家基金獎,2001年中國科學院"國外杰出人才計劃"候選人(軟件所),1999年度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卓越研究獎,1997至2000年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 (IEEE)卓越演講者,1997年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信息科學優秀教授獎,1996年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候選人(系統科學所),1993年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院長卓越研究獎等。石勇先后獲得美國政府、基金和公司150多萬美金的科研經費。
何茂春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國際關系學系教授、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經濟外交》年刊主編,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民盟中央經濟委員會主任。兼任國家稅務總局特邀監察員、商務部“商務時評”專家、中國國際關系學系會經濟外交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WTO法學會常務理事、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等。
先后畢業于武漢河運專科學校、廣州外國語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社會科學院等,有工科、文學、法學、經濟學、國際關系學等學歷,法學博士,理論經濟學博士后,并多次出國進修。
何教授2005年入清華執教。主講外交學、經濟外交、國際經濟法、國際經濟關系、外交史、國際形勢、國際化戰略、外交外事實務等課程。
柯錦華
女,1951年7月生,湖北應山人,編審。主要學術專長是西方哲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現從事哲學編輯。
柯錦華,1982年6月畢業于安徽大學哲學系,1985年6月安徽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1990年7月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1985年7月至1987年10月在安徽大學哲學系任教。1990年8月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工作,現任哲學室主任。
徐憲平
1954年10月生,湖南隆回人,1973年3月參加工作,197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研究生學歷,管理學博士。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1973.03——1984.09 湖南省黔陽縣大崇公社知青,長嶺煉油廠工人、車間團支部書記、分廠團總支書記、黨總支書記、廠團委副書記。
1984.09-1985.10 共青團岳陽市委書記。
1985.10-1987.01 岳陽市人事局黨組書記、局長。
1987.01-1991.11 共青團湖南省委副書記、黨組成員。
1991.11-1994.09 湖南省石油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石油實業股份公司總經理。
1994.09——1997.12 長沙市委常委、副市長、市政府黨組成員。
1997.12——1998.02 長沙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
1998.02——2003.01 湖南省計委主任、黨組書記。
2003.01——2006.11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
2006.11——2009.05 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長、黨組成員,兼任省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省信息化領導小組副組長、省“雙聯”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省青年職工工作委員會主任、省勞動競賽委員會主任。
2009.05——2014.12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2016年6月請辭)
忽培元
筆名柏原,1955年11月生,陜西省延安人,197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12月參加工作,2001年8月陜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畢業。
1973.12——1977.12 陜西省延安縣川口公社插隊知青、大隊黨支部書記、聯隊黨總支書記、公社團委書記;
1977.12——1978.02 西安鐵路局安康分局工人;
1978.02——1982.02 延安大學中文系中文專業學生;
1982.02——1983.07 延安四中教師、語言教研組組長、教導處副主任;
1983.07——1983.12 延安市文化館編輯、《延園》雜志副總編;
1983.12——1985.09 延安地區行署辦公室專員秘書兼綜合科副科長;
1985.09——1986.11 陜西省委研究室主任科員;
1986.11——1988.01 陜西省委研究室副處級研究員;
1988.01——1992.04 陜西省委研究室正處級研究員(其間:1990.03—1992.01掛職陜西省潼關縣委副書記);
1992.04——1995.12 全國政協秘書局馬文瑞同志秘書(正處級);
1995.12——2004.04 全國政協秘書局馬文瑞同志秘書(副局級)(其間:1996.10—2001.05陜西省延安地委副書記(掛職),1997.01改為延安市委副書記;1998.03—1998.07中央黨校進修班學習;2001.05—2003.08陜西省延安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掛職);1999.07—2001.08陜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研究生班學習結業;2003.08—2004.04掛職陜西省延安市政協主席);
2004.04——2004.08 全國政協秘書局正局級干部;
2004.08——2004.10 國務院研究室正局級干部;
2004.10——2005.03 國務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巡視員;
2005.03——2009.03 國務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巡視員、大慶市委副書記(掛職);
2009年3月,任國務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司長
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中短篇小說集《土炕情話》,報告文學集《山秀珍》、《秦柏風骨》,散文集《地耳集》、《生命藤》、《毛頭抑記》,隨筆集《京密河札記》,長篇歷史傳記《群山》、《難忘的歷程》等。《東馬紀事》獲中共陜西省委組織部、宣傳部、《陜西日報》保壘頌征文三等獎,《黃金小鎮與人家》獲1990年《陜西日報》征文優秀作品獎,《紅都播火記》獲全國首次黨刊優秀稿件二等獎。《群山》獲全國優秀長篇傳記獎。
劉彭芝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九任校長。,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校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數學特級教師。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會長,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咨詢專家,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師德建設研究與工作項目專家組專家,教育部校長“國培計劃”卓越校長領航工程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人大附中基地主持人,中國發明協會副會長,《創新人才教育》主編。
曾獲中國當代教育家、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女職工、中國教育十大英才、全國十大教育杰出貢獻校長;被授予宋慶齡樟樹獎,華人榜杰出教育家獎等多項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還獲得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的“網絡教育關鍵技術及示范工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北京教育終生成就獎。她先后榮獲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優秀班主任、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首都巾幗十杰、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北京市科技先進工作者、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先進女職工、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6月任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2009年11月13日,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參事。
從教50年,劉彭芝形成了以“愛與尊重”為核心的教育思想體系,著有《人生為一大事來》《劉彭芝教育思想與實踐》《托起未來的教育家》(上、下)等及論文數十篇,曾獲國家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上述著作已成為基礎教育校長教師培訓與研修的重要教材。2009年11月13日,劉彭芝被聘任為國務院參事,積極對國家教育建言獻策,她的建議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與重視,對中國基礎教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劉彭芝形成了以“引領與擔當”為核心的教育創新實踐體系。她引領人大附中飛速發展,將人大附中辦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名校,人大附中成為北京乃至中國優質基礎教育的窗口。她開創“以人為本,多元開放”的綜合育人模式,該成果獲首屆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廣泛贊譽。她主持完成了30余項國際、國家、市、區級課題,堅持超常教育的實驗研究長達30年之久,主編了超常教育系列教材,建立了一支優秀的超常教育的教師隊伍,培養了大批出類拔萃的學生,為國家拔尖創新型人才的早期培養趟出一條新路。劉彭芝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引領人大附中“追求社會責任最大化”,開創對口幫扶、委托管理、合并管理、跨區域合作、遠程共享、接收“留學生”、培養“卓越校長、卓越教師”等模式,通過各種途徑幫扶學校6000余所,受益師生70多萬,取得突出成效,在此基礎上創建了人大附中聯合學校總校。2014年,人大附中被國務院扶貧辦評為全國“社會扶貧先進集體”,是其中唯一的一所中學。作為北京市數學特級教師,劉彭芝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成績顯著。她所教學生中先后有400余人曾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榮獲金牌、銀牌,或在全國、北京市中學生數學競賽中獲獎。作為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兼職教授、北京教育學院兼職教授,她還帶著多名博士生做課題研究。她先后主持或參與了20余項國際、國家、市、區級課題研究工作,包括教育部“十五”“十一五”重點課題,先后發表課題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30多篇,主編教材及書籍75本。
葛劍雄
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祖籍浙江紹興,1945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常務委員。
發表史學專著20余部、論文百余篇。作品獲“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理論研討會”論文獎、“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郭沫若史學獎”等。
曾參加中國“人文學者南極行”活動,多次在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等國際著名高等學府進行學術交流。本人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
著有《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發展史》、《普天之下:統一分裂與中國政治》、《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簡明中國移民史》合著)、《中國移民史》、《往事與近事》、《泱泱漢風》、《未來生存空間?自然空間》、《悠悠長水:譚其驤前傳》、《悠悠長水:譚其驤后傳》、《葛劍雄自選集》、《行路集》、《碎石集》、《千秋興亡》(主編)、《長城的價值》等及論文百余篇。
著《中國人口史:第一卷:導論、先秦至南北朝時期》 。
主編《中國人口史》,六卷本,四千多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全部出齊,總體上代表當前該領域的學術前沿。
著《近憂遠慮》,2015年4月華夏出版社出版,294頁。
張勝友
福建永定人,中共黨員。編審,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68年回鄉,1977年考取復旦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歷任《光明日報》記者、主任記者、記者部主任助理、作品版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副社長兼總編輯,作家出版社常務副社長、社長、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兼管委會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張勝友的主要代表作品有:《世界大連串》(與人合作)、《沙漠風暴》、《力挽狂瀾》、《十年潮》、《歷空的抉擇》、《飛到聯合國總部的神奇石塊》等。先后獲國家級及各類文學獎項20多次。
多篇作品入選大中學語文教科書。1972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已出版報告文學集12部,撰寫電影、電視政論片24部,著有散文及報告文學集《閩西石榴紅》,《人口:魔方世界》,《穿越歷史隧道的中國》,《中國潮》,《世界大串連》,《鄧樸方和他的伙伴們》,《月食啊,月食》,《生命交響曲》,《東方大爆炸》,《破冰之旅》等12部,撰寫電影、電視政論片《十年潮》《歷史的抉擇》《石獅之謎》《讓浦東告訴世界》等30余部(集)。
部分作品選入大、中學語文教科書。《在人的另一片世界》獲全國1985年-1986年優秀報告文學獎,《世界大串連》獲1988年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一等獎及首屆“徐遲報告文學獎”,《力挽狂瀾》獲1991年全國抗洪救災優秀作品特等獎,《沙漠風暴》獲中國首屆報告文學505杯獎,《擎起達摩克利斯劍》獲《光明日報》飛天杯優秀報告文學獎等。
王明明
男,1952年5月生,山東蓬萊人。無黨派人士。北京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曾任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國家一級美術師。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長期從事文化藝術研究與管理。2011年2月被聘任為國務院參事。
電話/傳真:0351-8224667
電子郵件:sxssdsh@163.com
郵政編碼:030006
聯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長治路
306號火炬創業大廈C座15層